沈奕斐:父母要給孩子“快樂為首”的情感支持
2021-05-22 20:56
來源:新東方網
作者:
沈奕斐 復旦大學家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討論這個話題,是因為我們發現在家庭里面最大的問題就是孩子進到學校的問題。
今天在網上經常流傳這樣的段子“不寫作業,母慈子孝,連摟帶抱,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又吵又鬧,讓路人恥笑,讓老人血壓升高,讓鄰居不能睡覺。”我們以為他們出了什么問題,最后發現原來是“函數關系”,所以當家庭遇到寫作業的時候真的就是一場災難。我們家孩子也是這樣的情況,一寫作業就會出現各種狀況,這是中國很多家庭非常普遍的現象。
有一個研究叫做“小學生家長陪讀情緒及行為調查及引發因素分析”。當中提到有三種類型的不良作業行為最讓父母崩潰:第一種是依賴型,你不說他就不做,只有父母推動他;第二種是敷衍型,習慣把作業又快又亂地做好,目標就是把作業本填完,對內容沒有要求;最后一種是磨蹭型。
一、 你能做到溫和而堅定嗎?
前幾年父母們開始意識到輔導作業地情緒問題時,會去學很多西方的心理學。比如大家是不是都很溫和而堅定,你們能做到溫和而堅定嗎?我們自從學了西方的心理學,每天回到家里只能做到15分鐘的溫和而堅定,15分鐘以后就爆掉了,但是到了晚上我們突然間又內疚了,說,寶寶,媽媽今天態度對你不好,我們明天一起努力,明天不要這樣子。明天會不會改變?不會改變。所以我們經常會覺得是自己修養不夠、自己狀態不好。做母職研究的時候,發現今天的媽媽充滿了內疚感,覺得自己不是好媽媽,覺得一直要做不斷的心理調試。但是社會學的研究坦率地告訴你,根本就不是你的原因,溫和而堅定根本就做不到。美國為什么倡導這一塊?因為他們家庭早期沒有陪伴作業這一項,當他們有陪伴作業這一項是的時候他們也一樣會爆掉。
教育理念的非常著名的《童年》中講了中產階級和工人階級兩種不同的教育模式,一種叫協作陪伴,一種叫成就自然。協作陪伴是用民主協商的方式,而成就自然更多是命令式,會有很多的安排。所以這些協作陪伴的孩子往往在整個教育體系里更有優越感。成長也會更好,成就也在社會上更有地位。所以這跟教育體系是鼓勵協作陪伴的。
二、適當對孩子地學習做一些干預
鼓勵協作培養出來的大都是很有優越感的孩子,他們的父母會做一些對孩子學習的干預,比如會和老師溝通,孩子背單詞會指出老師的問題,同時也會不斷地鼓勵孩子,在家庭中孩子的寫作業時是陪伴的角色。
為什么我們陪伴孩子很容易憤怒,社會學中做了很多的表述。
第一,你會發現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孩子都不一樣,關鍵是孩子所謂的不同,不是跟別人的不同,他是和父母的期望值很不同的。
第二,你會發現你們有一個神奇的標準存在,這個標準其實對聰明的孩子來講都是不友好的。這道題孩子明明會做,但沒有按照步驟答題而導致失分。當你發現這個標準存在的時候,如果孩子智商一般,家長就會更焦慮:別人都已經學的很快了,你的孩子還學不好。
三、父母需要給孩子的情感支持
學校教育的本質功能是傳授和能力培養,完成教學大綱,它是一個結構,是一個集體化教育,是一個選拔機制。而父母是給孩子提供情感支持的角色,是一起幫孩子解決問題、跟老師形成配合、協作的關系。
當我們在思考,情感支持能否確定化,能否量化,人格培養能不能量化,會發現家庭教育就是沒有辦法量化。所以在這個過程中當我們把學習成績放在首位的時候,就會忽視情感教育和人格培養。
我們要給孩子個性化指導,給予不同力量的指導,怎么觸發他的情感機制,在日常生活中提高他的興趣,讓他有成就感,讓他的學習更有目標,我們發現學習資源的提供跟學生方法的提升對孩子來講還是非常重要的。
四、后喻時代怎么做家庭教育
在后喻時代,父母的轉變從權威者變成支持者,從守門員到慢慢變成教練,然后變成了啦啦隊,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就要走出你的觀眾席,讓孩子有問題愿意來找你已經很成功了。
我做大量的青少年研究,青少年普遍的感覺就是孤獨,有的時候稍微說一句話就淚流滿面,我們要重視青少年內心情感的訴求。
我們要關心孩子,但是要謹慎出手,甚至告訴你自然后果堅決不要管,邏輯后果要管,真的遇到問題要幫助他,把問題變成技能才可以真正幫到他,要讓他走正面標簽,對他可復制的正確行為進行肯定,他就沿著正確的東西往上走。
最后是快樂為首,因為家庭里面需要這樣的支持。
點擊查看>>2021新東方家庭教育春季高峰論壇精彩內容